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
            • 2.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提出利用地缘政治关系,用“岛链”围堵中国。它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内涵,也有封锁海上运输线,用以控制中国国际贸易的物资交流,特别是对石油命脉的控制,如一条看不见的绞索,锁住中国的海域,以达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的目的。
              材料二  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中国逐渐感受到岛链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潜在与现实影响。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两条岛屿带上的1.2万个岛屿,绝大多数岛屿由其他国家控制,只有台湾是中国领土,这种地理特性使我国海区具有半封闭性质,台湾就成为中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战略出海口。从中国海洋权益和安全威胁看,台湾问题、南海权益问题以及钓鱼岛、海区划界等问题都处于第一岛链内及其附近海域;历史也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75%是跨越岛链从海上入侵的。另外,在从大陆延伸到第一岛链的海区中,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勒斯提出“岛链”理论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对中国的意义。
            • 3. 材料 柏林围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 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
              1979年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的时间手工制成,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他们安全落在西德领土。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筑柏林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修筑柏林墙的历史影响。
            • 4. 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9年7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府与政府之间、各邦之间的争执。国家政府即内阁,由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由总统任免,向国会负责,内阁成员必须得到国会的信任,否则需辞职。总统有统帅军队、任免总理和文、武官员以及解散国会之权。宪法第48条特别授予总统“国家强制执行”权:当德国境内公共秩序受到扰乱时,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届时公共基本权利“全部或一部停止之”。
              材料二
              1949年5月,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规定: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条款”,规定只有当联邦议院选不出新的总理,或者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得不到议院法定多数票支持时,联邦总统才有权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只有当联邦议院在提出不信任案的48小时内以多数票选出新总理时,才得下台。联邦总统所颁布的法令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局限。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如何避免了《魏玛宪法》的消极影响。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 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加剧后,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宣布要守住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延至菲律宾的防线,使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显得无足轻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目的是摧毁东亚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苏联对朝鲜半岛问题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 现的主要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认为朝鲜半岛无足轻重的原因,评价美国政策转变对 东亚政治格局的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冷战初期,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苏伙伴关系的成熟期,并且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务中毫无争议的权威,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济援助。……到1964年末,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分歧已经公开化…….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一个转折,会议通过的《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发展中国家促进相互合作,加速它们的经济发展发展和社会进步。会议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
                                                                                                                                                                                                                    --徐天新《世界通史•当代卷》
              材料三  从国际关系来看,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大多数方面仍然要依靠发达国家一一有时跟它从前充当殖民地时的情形是一样的。……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软弱的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                                                                                                                                                                           --[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苏关系进入“成熟期”的原因及表现。
              (2)据材料二,说明“转折”的具体含义。中苏关系破裂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有何相似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三,说明第三世界斗争的结果,并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4)结合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谈谈对“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的理解。
            • 9.
              (1)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中朝一方胜利的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 1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下面的漫画(画中的Iraq指伊拉克、Afghanistan指阿富汗、Balkan指巴尔干)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人们发出的感慨。
                 
                                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2例论证该观点。
              (2)人们发出材料二中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冷战哪一方面的评价?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你认为这种趋势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