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冷战结束后,欧洲并没有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与稳定,中东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流血的伤口.欧盟的软弱无能在波黑问题上暴露无遗,最终仍然需要美国的介入.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
              A.欧洲各国呈现衰落的迹象
              B.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C.欧洲一体化程度亟待提高
              D.美欧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
            • 2. 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相差只有
              1
              3
              多点。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经济差距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冷战阻断了东西方正常交流,不利于民主德国经济的发展
              B.民主德国经济的落后是因为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联邦德国经济优于民主德国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联邦德国经济的优越最终使民主德国并入,实现德国统一
            • 3. 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
              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
              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 4.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屠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l 996年年中,全世界已有l 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二战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
              A.国际形势是影响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B.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 5.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下列叙述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
              B.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C.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各国的发展仍存在特性和差异
            • 6. 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  )
              A.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
              B.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
              C.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7. 如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Berlin wall),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关于柏林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
              A.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也推动了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B.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C.柏林墙修筑的目的是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
              D.柏林墙修筑的直接原因是1919年德国分裂、美苏冷战导致的
            • 8.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9. 有学者说,所谓冷战史是一段人类在危险中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史。这说明(  )
              A.美苏在“冷战”过程中为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二战后大国能较冷静地处理和平与战争问题
              C.“冷战”始终是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D.“冷战”结束使世界和平面临着巨大挑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