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是一组有关这一体系的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西德、意、荷、比、瑞典、日、加),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为什么?

              (5)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对各国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上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下中投下举足重轻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1967年,三个机构和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天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2)从材料三欧共体的建立到材料四欧盟的成立,反映了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是什么?(2分)

              (3)欧共体的成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材料三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2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4分)其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分)

               

            • 4.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二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7年)

              1951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其后,希腊等三国相继加入。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93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       2007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3分)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3分)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演时趋势?欧洲一体化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何种趋势?(8分)

               

            • 5.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

              ——摘编自吴良健《世界危机·前言》

              材料二  俾斯麦运用全部权力和才能,旨在保证德国的连续优势和保持她的征服土地。他知道,与法国的争执是无法调和的。   

              ——摘编自丘吉尔《世界危机》(又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一战是因为“恐怖事件”偶然导致,还是在“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推动下具有必然性的、相互角力的产物?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2)请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法德之间的争执是否真的“无法调和”?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 6.

              (14分)阅读下列【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片断,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1860年前后,相对地说,英国可能达到了极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并且差一点儿消费了全球原棉产量的一半。“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

              材料二  国际法学家们(如科德尔·赫尔)就曾正确地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出口工业界担心,如果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吸收产量激增的美国产品,随着战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减少,出口工业就会衰退。……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便使美国致力于建立某种有利于满足西方资本主义需要的国际新秩序。

              材料三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英国达到极盛主要得益于哪一项技术的发明?请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这一发明带来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4分)

              (3)结合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说明材料三的观点。(3分)

               

            • 7.

              (27分)美同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1、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2、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3、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4、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5、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6、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7、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8、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9、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0、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11、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12、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6分)

              (2)伊士曼在企业管理方面十分重视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从1930年的统计数据看,柯达公司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2分)

              (3)请概括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全行业合资计划”的背景。(6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6分)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 8.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届颁发,已历经百年。探究其历史,有利于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奖)

              表一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

              (1)请说出上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表一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6分)

              主题二: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据材料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4分)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4分)

               

            • 9.

              (26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惨痛灾难,而欧洲人致力联合、追求和平的努力从未止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漫画于1919年在英国出版

               

              材料二  以下漫画于1949年由苏联出版,反映漫画作者对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看法。

               

              材料三  1929年法国总理白里安向国际联盟大会提出《关于建立欧洲联邦同盟的备忘录》,即白里安计划。白里安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欧洲联邦同盟”,但它不是一个超国家组织。白里安计划认为“因为在经济团结上面取得进步的一切可能性纯粹都是由安全问题所决定的,而安全问题本身又和政治团结实现的程度紧密相连。所以应该首先在政治上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使欧洲形成一个有机结构。”白里安计划中,设计者以大量的笔墨来规定欧洲联盟与国际联盟的关系。

              1950年法国总理舒曼提出关于在欧洲建立煤钢共同体的合作计划,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的目标是建立欧洲联邦,这个联邦具有超国家的性质,它将首先在一个关键领域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欧洲联邦。舒曼计划中未有对欧洲联邦与联合国的关系做任何的论述。

              ——摘编自叶林、侯毅《白里安计划与舒曼计划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左方被紧握的男子代表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三国对被紧握男子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的漫画作者对图中被紧握的男子持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漫画作者说明理由。(6分)

              (3)你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受助国家是否同意材料二中漫画作者的看法?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6分)(提示:必须先表明看法,再说明理由,否则不给分)

              (4)依据材料三,指出白里安计划和舒曼计划的主要不同。(10分)

               

            • 10.

               

              (09年安徽卷)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