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该体系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的。……客观地说,世界需要一种通用的货币。一旦某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通用货币不仅能够简化汇率的计算,促进贸易的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价值尺度,让全世界都懂得这个国家的“价格语言”。
              --宋泓均、高强著《货币变局》
              材料二 如图引自2010年01月《东方证券》的《世界货币体系前世今生--美元如何影响世界》一文。

              材料三 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摘自2008年11月29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年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国际货币体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 4.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家庭中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融合。跨国公司,科学技术,区域经济集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合作与竞争是突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据外媒报道,美国经济的秘诀在于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美国最怕、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货币影响力下降。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值得关注。这对于美国将是可怕的打击。因此,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不断煽风点火,使东亚自贸区进程受阻,而相对受益的自然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另一方面,美国在这时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这本来会使美国的游资净流出,但是东亚争端一起,国际热钱逃离中、日两国,又不能流向债务危机严重的欧洲,就只能流入美国了。

              (2)阅读材料二,归纳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该如何应对?

            • 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是在国内进行。

                                     ——以上资料均摘自孙颖、黄光耀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副图各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5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看法。(5分)

            • 6. (14分)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决定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 1941年 3月 11日到 1945年 12月 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一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材料三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

              (1)依据材料概括“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有哪些有利条件?这一地位是如何确立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在经济方面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主张的?其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6分)

              (3) 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4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然而,正踩在“短促二十世纪”尽头的这个世界,与当年起点时刻之间的比较,并不是一道“孰多孰少”的历史计算题。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质的不同”。……其一,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在它的春秋去来之间,欧洲已然日渐衰败。……第二项变迁的意义,则较第一项为重大。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你如何理解“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请结合史实从多个方面加以归纳叙述。

            • 8.

              19世纪末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本位制(1815~191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美元本位制(1971~至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对美国意味着巨大利益,意味着“超级霸权和超级利益”。戴高乐1965年对美元超级霸权的批评举世知名:“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超级特权”和“游戏筹码”竟然象天文数字一般倍增!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材料二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材料三 据国际在线报道: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以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很显然美国仍然努力保留了否决权。

              (1)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简述其确立经过。






              (2)美元获得“超级霸权”的原因是什么?“超级霸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简析欧元产生的原因和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






              (4)世行投票权的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赋役折银。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已经呈现出基本奠定的态势,到明后期,白银已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这一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海外输入的白银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中国货币体系向贵金属白银的转换,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币,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货币流动形态。——《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材料二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乔·尼尔森总结了一套焦点讨论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深入的思考,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该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即为了得出事实;

                 反应性层面:与个人感受、情绪、记忆、联想有关的个人反应;

                 诠释性层面:有意义的联系、整合、理解、领悟;

                 决定性层面:讨论问题的影响、结果和新方向,探索知识在日常世界中的应用。

              ——《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的应用》

                 材料二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机构坚实的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

              石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请运用焦点讨论法的四个思维层面解读材料二。(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合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