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2. 25、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 3. 17、下列烟标或火花反映了建国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其中反映出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4. 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说:“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从头至尾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这部作品(  )
              A.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B.是一部体系较完善的史书
              C.不可能涉及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D.可为冤假错案的平反证伪
            • 5.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亿元)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

              比上年

              1966

              2 534

              +17.3%

              558.7

              +24.4%

              1967

              2 104.5

              近-10%

              419.4

              -25%

              1968

              2 015.3

              -4.2%

              361.3

              -13.9%

              材料三:“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五:“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年10月24日)

              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4分)

              (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7分)

              (3)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所说的率先“尝试”变革地方是哪里?(2分)主要针对的是什么?(2分)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6分)

            • 6.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 7.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