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 3. 下表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表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
              内容1950年(%)195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A.小农经济历史终结
              B.农业合作社建立
              C.现代农业开始起步
              D.土地所有制变迁
            • 4. 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 .3%31 .2%25. 5%
               1960年21 .8%26.1%52. 1%
              增长率-22.8%47%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 5.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6.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至午前5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曰,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
              --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950年至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756万增加到9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 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500万人,其中1950万来自农村。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07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75.7%,相比之于1978年的O.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 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 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 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 7.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1952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4668101241
              粮(亿吨)1.11.631.95
              钢(万吨)15.8135535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材料三: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0%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
              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 5.8%
              (3)依据上表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 8. 建国之初,由于财政支出庞大,人民政府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银元的投机买卖;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新中国政府开展了(  )
              A.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
              B.“三反”、“五反”运动
              C.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
              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 9.

              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  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四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 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经济成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城市企业所有制结构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我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 10.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