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
              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一年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从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于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报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 2. 阅读如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③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④E-F点的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 3.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古代政府稳定统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摘自《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对唐太宗的言论进行解读。
              材料二 机器的采用,把大量的小手工业者驱入无产阶级队伍,而工厂所吸收的工人却在相对地减少,结果造成经常地失业大军,马克思称之为相对人口过剩或产业后备军。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童工、女工的使用,是工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1839年英国42万纺织工业工人中,成年男子不到1/4,而妇女占242,000人,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者超过80,000人。”工人队伍中女工和童工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工人平均工资的下降。以棉纺业为例,“1806年女工的平均工资比男工低63%强,童工的工资更少。”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
              (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下层人民的民生却日益恶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造成人工阶级相对贫困化?
              材料三 工人运动的发展,上街游行、罢工、流血斗争、公会组织、政党和运动。所有这些,在各个国家改变了力量对比,工人阶级自此具备了分量。这个新的力量对比,解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人民的新利益。在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导致了实际工资的增长。德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长了1/5,法国国际工资平均增长了2/5.同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也显著发生。一些作者强调了在这个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加,使得这些让步成为可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让步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
              --摘自M•波德《资本主义的历史》
              (3)19世纪后期以来,西欧工人的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依据材料三分析改善的原因。
              (4)阅读下表,以“论北京票证的兴废”为题写一篇历史短论。
              年份大事记

              1953年
              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北京市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凭“面粉购买证”供应面粉。

              1955年
              国务院公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北京市开始使用地方粮票,全面推行粮食定量供应。

              1984年
              国务院规定,农民的粮食完成交售任务后可以上市。以后,国家逐步理顺购销价格,国家定价逐步转向国家指导定价,粮油出现多种经营局面。

              1993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北京市取消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凭证票定量供应制度。
              写作要求:体现本大题的主题,结合史实,充分使用材料。
            • 4. 建国以来,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作用下,中苏(中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写道:“‘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冷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与美国进行和解,这是要冒风险的。”“在这个初期阶段,毛泽东也几乎肯定地没有摆脱传统的观点,即苏联及其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缔约国顾及彼此之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再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对方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
              第六条 缔约国为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对西方贸易额变化图。

              材料四  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材料一表明建国初期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实施上述方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建国后30年的历史,说明上述外交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又是怎样消除“一边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四表明中国外交方针、中(苏)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