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影响?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装着。试从党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内外政策三方面说“转折”的含义。
              (3)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十五大是如何进一步发展该目标的?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1878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亏损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3.01.74.39.47.1
              1930-1937年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 3. 作为我国老牌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举行了情况发布会,为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元朝时在东北地区设立行省管辖,其意义何在?
              (2)近代东北地区见证了列强的多次侵略,请结合日本侵华史实加以说明。
              (3)1953年新中国制订并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地区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工业成就?
              (4)对于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何合理化建议?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旱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 5.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 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 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 年9 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 世纪50 年代相比,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 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 7.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为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984 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何时初步实现这一转变?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 8. 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以启迪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

              (1)从图1到图2,反映中国古代农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表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单位: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1850122.719.819.615.2
              1870228.798.750.676.7
              1890353.3402.197.9208.4
              1900420.1663.3129.4327.0
              (2)据表概括表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德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工业分布变化(图3)
              (3)据图3指出新中国工业区域分布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建设特点的原因。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1950一2000年我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百分比 11.2 19.7 17.4 19.4 26.235.7
              表1反映了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10.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