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的不利作用。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的理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是1949年以来几个时期我国人口流向示意图。请指出其中一个时期的流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二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 5. 27、(26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折射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材料二   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体系之中,衣食住行都有严密的规章典制……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借,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也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愈演愈烈。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  五十年代,许多上海家庭都把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既能自制一家老少四季衣服,还能帮人做衣服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谈及消费很多人认为总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知识。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在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1958——1978年和1978——2008年国庆消费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10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有何认识?(4分)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版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版

              棕色漆布硬皮

              繁体、竖排、

              手工填写

              很低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版

              棕色人造革软皮

              同上

              有一定防伪

              措施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

              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版

              同上

              简体、姓名

              及地名用汉

              语拼音

              同上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1992版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资料页内容

              为机器打印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1997版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打印、反

              转膜加印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2005版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印刷、反

              转膜加印

              同上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陈永利《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签发历史沿革》等资料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反映的社会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 8. 经济的发展始终人类关心关注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5%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1956年

              1965年

              农业总产值

              610亿元

              590亿元

              粮食

              3.85亿吨

              3.89亿吨

              棉花

              144.5万吨

              209.8万吨

              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

              1402亿元

              447万吨

              881万吨


              表二: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

              (1)表一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2)表二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材料三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四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图一


               
              图二(其中第二图标识的时间2009年)

              材料五 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数据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

              数据二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3)材料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五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9.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取得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3)怎样评价材料三中“人定胜天”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