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32、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A.
              B.
              C.
              D.
            • 3. 3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的不利作用。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的理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5.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是1949年以来几个时期我国人口流向示意图。请指出其中一个时期的流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 7. 38、文化大革命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共八大的召开
            • 8. 27、(26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折射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材料二   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体系之中,衣食住行都有严密的规章典制……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借,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也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愈演愈烈。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  五十年代,许多上海家庭都把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既能自制一家老少四季衣服,还能帮人做衣服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谈及消费很多人认为总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知识。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在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1958——1978年和1978——2008年国庆消费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10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有何认识?(4分)

            • 9. 195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丰收再丰收,跃进再跃进》的社论,提出争取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把我国各种主要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平。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
              D.“左”倾思想在不断发展
            • 10.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