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照片、漫厕)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参照图1左上角方格,在A、B两个空格中仿写相关文字,并简要叙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图2所示著作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该著作发表有何历史意义?图3与图2所示著作内容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分别概述图4、图5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述其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历史图片的认识。
            • 2. 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 3.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如表1、表2所示
              表1
              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年代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534 6971916 19610328 000
              表2、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不用动力合计
              山东1218159362.47743 792
              江苏1491  1391 28814.26782 588
              安徽3863862,4681 622
              湖北175155323.6793 414
              云南932
              贵州17170.0606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丁怎样的政策调整?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
               
              21.826.152.1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二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19594.43956.6
              1965-1969337.259.8
              1980-19842.632.864.6
              19991.624.773.7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年份 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047.923.9
              199519.947.232.9
              200611.748.939.4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如图)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 7.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19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五: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五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 8.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的时期:环境与传统文明。第二阶段:人类中心阶段: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的时代: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
              请回答:
              (1)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2)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
              (4)结合环境史观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 10. 2010年入夏以来,全球多处遭遇自然灾害。找出灾害频发的根源,构建常态化的灾害应对机制,这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依据材料一,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8~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材料三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截至8月15如,舟曲泥石流死亡人数达到1248人,失踪496人,受伤住院治疗66人。10日上午,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当舟曲灾情发生后,我们可以向哪一国际金融机构求援并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