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 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 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 2. 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 3.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①人民公社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 4.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多次发生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图1)

              材料三(图2、图3)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图2到图3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怎样的转变趋势?
            • 5. 1957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1950一2000年我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百分比 11.2 19.7 17.4 19.4 26.235.7
              表1反映了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7. 19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下列事件中不是发生在1956年的是(  )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实现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大跃进”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来源:学&科&网]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  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  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1450 .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9.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①农业合作化    ②家庭承包责任制    ③人民公社。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 10. 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 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