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4月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三:“合众国人民……要求采取直接而有力的行动。”    
              ——1933年3月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政府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身。”    
              ——1981年1月美国里根总统《就职演说》

              “政府膨胀一分,则自由收缩一分。”    
              ——1989年1月美国里根总统《告别演说》

              请回答:
              (1)导致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福与里根总统就职时,美国经济正经受怎样的困难?他们各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探究学习启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中,一些西方国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博客上有这样的文章:
              A: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你们靠走私毒品来“打开市场”、当我们想拒绝毒品时,你们就用武力强行推销,当我们碎裂成几片时,你们的军队闯进来要求公平分赃,等我们也信奉自由贸易时,你们却责骂我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
              B:当我们建设我们的工业时,你们称我们是污染者。你们一边享用我们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责备我们助长了温室效应……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部分所指的历史事件。并指出“温室效应”形成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苏东剧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淡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08奥运圣火传递中,一些西方国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博客上有这样的文章:
              A: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你们靠走私毒品来“打开市场”当我们想拒绝毒品时,你们就用武力强行推销。当我们碎裂成几片时,你们的军队闯进来要求公平分赃。等我们也信奉自由贸易时,你们却责骂我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
              B:当我们建设我们的工业时,你们称我们是污染者。你们一边享用我们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责备我们助长了温室效应……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部分所指的历史事件,并指出“温室效应”形成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苏东剧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谈淡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他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不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人类得了第一级需要生活之外,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一级叫做安适。人类在这一级的生活,不是为求生活的需要,是于需要之外更求安乐,更求舒服……得了充分安适之后,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不能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0年11月2日,罗斯福在竞选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演说时呼吁:“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福利”他说。“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工人不会在风华正茂时被一脚踢开,那里的人们不会世世代代受穷,那里的穷苦农民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里的青年不会在垄断的淫威下乞讨工作。”“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全体人民有极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劳工界进入暮年之人能够安度余生,养老金和保险金将理所当然地颁发给这些为国家忙碌了一生的人。”
              ——岳西宽、张卫星译《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3)指出罗斯福政府切实保护低层民众的措施,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固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较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5)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清潮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鳊自白寿粼《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鳊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2)据材料二指出,从l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做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

              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