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2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43万元。1955年9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年1月14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保持原来的750万股不变,每股1元。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82.96%,年息5厘。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永安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0.4%;生猪年末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8%,轻工业由27.8%提高到28.9%,重工业由37.7%下降到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1)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6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革”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在?(8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亿元)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

              比上年

              1966

              2 534

              +17.3%

              558.7

              +24.4%

              1967

              2 104.5

              近-10%

              419.4

              -25%

              1968

              2 015.3

              -4.2%

              361.3

              -13.9%

              材料三:“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五:“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年10月24日)

              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4分)

              (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7分)

              (3)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所说的率先“尝试”变革地方是哪里?(2分)主要针对的是什么?(2分)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6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的不利作用。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的理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是1949年以来几个时期我国人口流向示意图。请指出其中一个时期的流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二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 8. 27、(26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折射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材料二   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体系之中,衣食住行都有严密的规章典制……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借,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也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愈演愈烈。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  五十年代,许多上海家庭都把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既能自制一家老少四季衣服,还能帮人做衣服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谈及消费很多人认为总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知识。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在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1958——1978年和1978——2008年国庆消费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10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有何认识?(4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版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版

              棕色漆布硬皮

              繁体、竖排、

              手工填写

              很低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版

              棕色人造革软皮

              同上

              有一定防伪

              措施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

              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版

              同上

              简体、姓名

              及地名用汉

              语拼音

              同上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1992版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资料页内容

              为机器打印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1997版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打印、反

              转膜加印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2005版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印刷、反

              转膜加印

              同上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陈永利《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签发历史沿革》等资料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 10.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主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络眠独迟。

                                                                                                                                                               ——[唐]张籍:《贾客乐》

              材料二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洗,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估客乐》

              (1) 根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唐代商人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

              “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是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

              (2) 你如何理解“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陈寿亭染坊具有的特点。

              材料四 20世纪内地流传的歌谣

              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渡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当时推行的什么政策或运动有关?分别分析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