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

              (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 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联邦

              德国、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

              联邦德国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日本、

              联邦德国

              请回答: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 2.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注: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材料三 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949—2022年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一览表               

              赛会\年份

              1949—1989

              1990

              2008

              2010

              2011

              2015

              2019

              2022

              亚运会

              北京

               

              广州

               

               

               

              杭州

              夏季奥运会

               

              北京

               

               

               

               

               

              世界游泳锦标赛

               

               

               

              上海

               

               

               

              世界田径锦标赛

               

               

               

               

              北京

               

               

              男篮世界杯

               

               

               

               

               

              北京

              南京

               

              冬季奥运会

               

               

               

               

               

               

              北京

              张家口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 4.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空气清洁法》。

              ——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治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四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 5.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

               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大国之谜,当然述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的复兴道路上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制度的创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

              (3)概括说出以上内容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这座城市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如今,这座城市却开始一心一意地追求“慢”。2008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城市“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中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这个演绎了无数速度神话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沉淀下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摘自腾讯网《今天的“深圳速度”》


              请回答:

              (1)根据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地区作为经济特区。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 8.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设立新区

              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材料二: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9.

              从古至今,经济范围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初)伦敦的居民可以一边在床上喝着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上他认为合适数量的各种产品,并合理地预期有人会将它们尽快地送到他的门口;同时,他可以用同一方式将他的资产投资到全球……如果他愿意……他就可以立即获得廉价的、舒适的、可以到达任何国家或气候区的交通工具……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两类工具的技术进步在密切当时世界经济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

              一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

              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形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务运动时期军用企业的兴办概况

              表1

              年代

              局厂名称

              创建人

              所在地

              1865

              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李鸿章

              上海

              1865

              金陵机器局

              李鸿章

              南京

              1866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1867

              天津机器局

              崇厚、李鸿章

              天津

              1869

              西安机器局

              左宗棠

              西安

              1869

              福建机器局

              英桂

              福州

              1872

              兰州机器局

              左宗棠

              兰州

              1874

              广州机器局

              瑞麟

              广州

              1875

              广州火药局

              刘坤一

              广州

              1875

              山东机器局

              丁宝桢

              济南

              1875

              湖南机器局

              王文韶

              长沙

              1877

              四川机器局

              丁宝桢

              成都

              1881

              吉林机器局

              吴大澂

              吉林

              1881

              金陵制造洋火药局

              刘坤一

              南京

              1883

              神机营机器局

              奕譞

              北京

              1883

              浙江机器局

              刘秉璋

              杭州

              1884

              云南机器局

              岑毓英

              昆明

              1884

              山西机器局

              张之洞

              太原

              1885

              广东机器局

              张之洞

              广州

              1885

              台湾机器局

              刘铭传

              台北

              1890

              湖北枪炮厂

              张之洞

              汉阳

              ——摘自李时岳 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

                 洋务运动兴办军用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上列表格中的信息,请从国防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关注时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