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令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 6. (12分)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那时我已稍能读报纸,也稍知时事,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合葬黄花岗,上海的《民立报》所发表的惋惜痛恨文章,我读了深受感动。林觉民遗妻书,曾教我流了不少眼泪。

                                                                   ——《苏雪林自传》

              辛亥武汉起义,上海《民立报》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电报新闻,清吏震惊,党人气盛。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

              材料三  (2011年底)网友对2011年的微博大事件进行总结:一月:空巢老人;二月:微博打拐;三月:日本地震;四月:瘦肉精;五月:私奔;六月:郭美美事件;七月:甬温高铁事故;八月:京沪高铁全线贯通;……

                                                     ——罗志渊:《微博时代,微博力量不可忽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报纸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在孙中山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微博在公共事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与报纸相比,微博有什么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2分)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奏章文报(重大情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三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



              ⑵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⑶据材料三,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⑷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 9. (26分)材料一:为了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

              材料二: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⑴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推出《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的必要性和影响。(13分)

              ⑵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3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