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胎政策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唤起了民众对人口和生育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难的人喘不过气来。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于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稼,五算。”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于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据《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即:l, 2, 3, 4, 5, 6, 7等)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即:2,4,8,16,32,64,128,等)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枝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材抖三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如图所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以后中国是否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请说明理由。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材料二
                    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据统计,1800-1920年,是欧洲移民的最高峰,有大约4700万的欧洲人进入美国。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鼓励大量移民来到美国。
              --张焱宇《移民版的“我有一个梦想”》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的相关数据
              年 份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194916‰20‰
              195823.2‰11.98‰
              1960负增长-4.57‰25.4‰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被称为“移民国家”,并简要分析1800-1920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30.523.515.513.9
              学历10.611.712.625.3
              职业17.825.828.240.7
              籍贯4.24.96.74.1
              上表反映了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多种变化趋势。诸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共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达赖叛逃、“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共40余人近百次。国家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李泽锴(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企业家)、吴仁宝(当代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影星进军国际影坛、港澳回归、SARS病毒(非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据材料指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人物上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要求:至少列举两个特点,且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
              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 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

              --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点。
              材料二  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1940-194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战前美国政府提供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19%,而战时则增加到83%.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员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学家并肩合作,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因不堪忍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锢而前往美国。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斯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积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在科学全球化的时代,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着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
              --摘编自叶荭《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3)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未来世界科学中心发展趋势的看法。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评论材料中的这场争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载,到光绪末年,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上海居民职业分布为:农民4.14%,工业18.7%,商业、交通运输业、公务、人事服务、自由职业等为34.8%。
              材料二 以下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一一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一一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