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二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一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
            • 4. 文明转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欧洲自1760年至1914年“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据有中心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5. 改善民主,是自古以来中外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民生观。
              材料二  2010年9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力促公租房建设。2010年9月29日,财政部等三部门下发《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实行税收优惠。2010年11月2日,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作出规定,并停止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其原因。
              材料三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1933年,在美国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
              ---节选人教版必修二课本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毁坏农产品的做法的目的及其特点。
              材料五  当年“专家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有一种自动机制能治愈其全部疾病,包括失业问题。今天,相信那个自动机制的人不多了”。
              ---节选自(美)莱维•巴特拉《1990年的大萧条》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特拉为什么说“今天,相信那个自动机制的人不多了”?
            • 6.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
            • 7.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 9.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材料二
              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易服”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9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4)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服装反映出当时外交、经济状况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 10. 开放性试题:
              材料:
                                                   旧习难改
              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大公报》1907年2月3日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大公报》中所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感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