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他们既关注革命事业,又思考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文学说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渐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引导工人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当党内一些同志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两年后,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毛泽东又说:“决议案②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表明,“如果同志们要为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什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4. 材料一:孙中山曾说:“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5.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据视角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视角二:中外思想的民主启蒙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视角二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㈠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㈡……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㈢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视角三,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视角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注民生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三代领导集体为关注民生,形成哪三大理论?各自解决什么重大问题?
              视角五:当代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5)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
              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
              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分别起到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体西用”的内涵。它曾被中国哪个政治派别自上而下地加以推行?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书3,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他上书清帝的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主张。并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四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那些安坐旧营的士子之所以能转变成改革者、革命者,都有赖于向西方学习,对西学进行一番加工和再创造。与中国文化相汇通,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是西学,在新文化运动深入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开拓了阵地。     --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两个突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
            • 8.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
            • 1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所实行的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没有超过革命的三民主义的范围。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材料二“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说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这说是“平均地权”的方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解读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为实现民主我所提出的经济方针并对其进行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