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美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由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2.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 3.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 4.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我看还是要放。有些同志认为,只能放香花,不能放毒草。这种看法,表明他们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很不理解。” 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给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2)分析材料二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4分)
            • 5.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  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描述: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有可能是在(  )
              A.过渡时期                  B.反右派斗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 7. “百家争鸣”走过春秋战国时代的繁荣,接下来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该材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需求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不同时代“百家争鸣”的内容是不同的
            • 8. 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下列各项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各种思想学说
                 B、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意见争鸣
                 C、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在《宪法》范围内
            • 9. 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 10.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到明清,彻底走向了世俗,特别是明清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市井生活。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三  1957年后,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 红岩》、《 红日》、《 红旗谱 》等。电影和戏剧创作方面有《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龙须沟》、《茶馆》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文艺呈现怎样的特征?从四大名著中,举出一部对市井生活刻画最全面的小说。

              (2)材料二反映新文化运动哪一项重要内容?胡适为此作出的贡献是什么?在此影响下,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文学艺术繁荣的经济与政策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