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所说的 “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展的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 2.
              关于俄国农奴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奴制以地主奴役农奴为主要剥削形式
              B.农奴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形成
              C.农奴有自己微薄的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D.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
            • 3.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 4.
              (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 5.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俄国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明了什么?(5分)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5分)
            • 7.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 8.
              促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是(  )
              A.农奴生活极端贫困B.资本主义工业落后C.国内自由劳动力缺乏D.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 9.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
              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发展的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 10.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材料四 :

              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1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
              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1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2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