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琉球、安南、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历史研究》l987年第4期
                  材料二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满;而下层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
              --《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
              (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
                  材料四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
              (3)据材料四,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3. 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材料二  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
              --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
              (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 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起点,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散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自然引导出政治自由主义的原则,促使原有的封建议会现代化,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议会权力的壮大有助于推动英国沿着较少暴力、具有代议制民主形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前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17至19世纪的英国发展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材料二  所谓收回利权运动,也就是各省绅商发起的和领导的收回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的铁路权和矿产权的运动。它不仅是“实业救国”的一次大会战,兴起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振兴实业”的高潮,而且显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化民族主义行为……(绅商)认为:“经营企业是收回利权的最好手段,关系国家命运的兴衰”。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说明材料二中“理性化民族主义”的表现,你如何评价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材料三  整个70年代,在外交上,颇具影响的是1978年的出国考察热潮,先是中共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并承认南为社会主义国家,这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意识到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再是多个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和欧洲国家并于回国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做了汇报、写下考察报告,分析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可能性。
              --徐子棉《新中国国际战略选择与现代化的重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发展是怎样为现代化的重启创造条件的?
                  材料四  现代化与西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亦是亦非的辩证关系。从肯定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源头在欧洲,西方文明是现代化的核心,因而“西化”自然成为现代化的第一导向。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从否定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模式还不完满,还需要探索和改进;现代化的范围越大,卷入的国家越多,现代化的特色就越多,现代化离西化或欧化就越远。
              --杨宏雨《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
              (4)评材料四中现代化与西化问题的观点。
            •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6.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 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
            • 7.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争端摩擦不断,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历史和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
              材料二: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材料四: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 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
            • 8.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分配统计表(部分)
              职业(职务)人数
              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公使、海关官员、铁路官员、电报局官员、陆海军军官等63人
              军医、教师、铁路工程师、律师、冶矿技师等28人
              经营商业8人
              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均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摘编自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材料二  1898-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18981899190019011902190319041905
              人数9714315926672712422557约8000
              --摘编自李协京《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科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摘自驻日公使杨枢《具陈兼管学务情形折》(1904年1月)本校为中国女子留学生特设速成师范学堂,教授普通学科,要使此等卒业生,担任祖国女子教育,以资其开进辅导。
              --摘自《日本东亚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速成师范学堂章程》材料三  中国国家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摘自张久春等《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材料一中,留美幼童返国后的职业主要集中于哪几类?由此推断清政府选派留美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状况。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当时留日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苏留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简评上述三个时段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10.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主题多,特点鲜明。其中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仁人志士”提出了哪些用变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依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下表中资料反映的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其爱国内涵进行归类。(要求:提炼出一个爱国主题,必须涵盖三条及三条以上资料,主题应立意明确;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符号标出,资料应选择完整,无遗漏。)
              序号资      料
              1“师夷长技以制夷”
              2“打倒孔家店”
              3“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4“新三民主义”
              5“扶清灭洋”
              6“民主”与“科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