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
            • 3.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李太炎说:“公理之末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4. 2013年岁初,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的雾霾天气,敲响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警钟。注重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人类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见示意图)

              --材料摘编自范小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材料四  国务院参事徐嵩龄认为,“如果说,二十余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显著表现出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那么循环经济可能是提供这一超越的机会。”
              --材料摘编自范小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错失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分析错失的主要原因。
              (4)你对材料四的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 5.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变革宏观地概括为表格中的四种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序号趋势
              I自身衰败化
              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
              革命化
              现代化
              ①近代中国的变革是内外因交错的结果   ②第I、第Ⅱ、第Ⅲ种趋势使中国走向沉沦
              ③革命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平衡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矗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村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 7.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B.外来冲击推动中国法制建设
              C.排满反清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D.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心论”形成的经济原因。20世纪70-80年代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西欧中心论”被打破。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待外洋事务的态度如何?其具体措施有哪些?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文献记载表明,整个清朝时期上海至少出现过124个同乡会馆或商业行会,如商船会馆、泉漳会馆、药业会所等。1912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公共社团在中国大量涌现。1912年3月上海闸北公民会成立,声称“我们公民有权发言、讨论和处理所有地方行政秩序,大家都不应该放弃。”9月上海南区公民会成立,理由是在共和时代所有的地方事务都应该通过统一意见及集体智慧和努力来办理。
              --摘编自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
              材料二  北洋政府(1912~1928)颁布的部分禁令
              时间主要内容
              1912年5月所有的私立团体不得干预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事务
              1914年6月取缔全国公民会
              1926年5月禁止一切自愿社团参与政治活动,不得发表全国通电和举行抗议集会在政治问题上煽动人民
              --摘编自《政府公报分类汇编》和《时报》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上海公民会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颁布禁令的意图,并概括其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公民会等社团的历史作用。
            • 10.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