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清雍正帝即位后,考虑到绅衿(绅,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不法,虐待佃户尤甚,因此注意打击不法绅衿。雍正五年(1727年),定出田主凌虐佃户及佃户欺慢田主之例,规定秀才监生“私置板棍,擅责佃户”,“革去衣顶职衔”,并“杖八十”。至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至于奸顽佃户,拖欠租课,欺慢田主者,照律治罪,所欠之租,照数追给田主。”将绅衿擅责佃户以满刑论处,表现了严厉禁止绅衿凌虐佃农的态度。这种主佃关系律例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地主非法虐待农民,对其特权有所抑制,较前确是一个进步。
              --摘编自梅朝荣《大改革家雍正反对利益集团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井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涯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 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 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 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并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只能由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即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技艺、辩铜三官铸造货币。汉武帝将铸币的铜材由中央统制起来。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规定五铢钱采用“周廓其质”,制作工艺的先进,大大提高了铸造的难度,因而基本防止了盗铸,自此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 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 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 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方式上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清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武宗在位期间(1307-1311),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至大“惟新”。自大德六年以来物价急剧上涨,至元钞贬值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武宗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至大二年,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使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继位的元仁宗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至大“惟新”的主要措施与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大“惟新”的阻力因素。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歌颂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以废除肉刑为中心的刑罚改革的故事。
              缇萦是汉文帝时期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她靠着敲打皇宫外设置的报警用的“路鼓”,向汉文帝上书申诉:“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觉得有道理,也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肉刑,进行刑制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
              1、把黔(脸上刻墨并服无期刑)改为凳钳城旦(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 
              2、把剔(割鼻子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三百(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子) 
              3、把斩左止(斩去左脚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五百(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子) 
              4、把斩右止(斩去右脚并服无期刑)改为弃市(死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汉文帝废肉刑的背景。
              (2)如何评价其改革。
            • 7. 改革往往对本国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下面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是(  )
              A.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B.明治维新、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
              D.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 8. 材料一《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二月》中对一条鞭法的说明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丁粮必输于官。”
              --《神宗实录》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
            • 9. 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  )
              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
              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 10.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
                 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成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叉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  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