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权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助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
              材料二
              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归。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左: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感议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嚢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
            • 2.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强烈的排满色彩
            • 3.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
              东南亚总计8.524.742.6271.61007.81871.6
              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
              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 4.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5.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旧约法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中华民国约法》(1914)
              第30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决议;第34条,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由参议院同意第21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43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
              第44条,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39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材料二 不过正像杨度强调集权的必要时所暗示的,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二者制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 6.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也是制度的创新、尝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二  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先后任命数十位首相后表示,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二是……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发,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促使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的国内外因素。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的历史感悟。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伏尔泰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    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    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    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一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中“相互制约”是对中国隋唐时期哪一制度的描述?如何认识在此制度下“中国的一切政事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  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人民-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 8. 法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个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隹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简述其具体表现。
              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并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得依法律宣布戒严。”不过这些都须国务员副署。
              --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2)据村料一、二,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87年宪法和l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美国的民主  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美英史实加以说明。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而得之者……共和政体为代议制政体,世界各国隶于此旗帜之下者,……如美国则已有十四省树直接民权之模,而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也。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制政体,然何可固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代议政体旗帜之下,吾民所享者只是一种代议权耳。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实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其余各种实业,则惩美国托拉斯之弊,而归诸中央。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
              --孙中山《中华民国之意义》(1916年7月15日)
              (1)依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对“中华民国”的名称情有独钟。这体现了怎样的伟人风范?
              (2)概括提炼材料中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这样的中华民国在近代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为什么?
            • 10. “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据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据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阅读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简述建国初期我国宪政建设的主要成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