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一战后,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结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此时,英国均势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出现了对德国“绥靖”的端倪。30年代后,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崛起,希特勒玩弄手腕,把自己装扮成和平主义者。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区,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国力迅速提高。英国的绥靖政策变“扶德抑法”为如何对付德国,到1937年,一整套有别于以往绥靖政策的绥靖政策形成,它以向德国妥协为中心,以维护欧洲和平现状为目标。张伯伦奉行的绥靖政策是一种“同时运用警棍和胡萝卜”的双层政策,大刀阔斧重整军备,同时对德国持妥协和姑息的态度。以做交易的手法,满足德国的部分利益来和德国进行外交周旋,这种状况延续的结果就是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变化及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英国的绥靖政策。

            • 2.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改良,扩大国际影响,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在医疗卫生、水利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国联进行初步的技术合作。这段材料说明

              A.国联在某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国联是英法操纵的政治工具
              C.中华民国在某些方面听命于国联
              D.国联控制了中国的文化教育
            • 3.

              列宁指出:“我们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我们去的“实际目的是扩大贸易,为最广泛最顺利地发展贸易创造条件”。下列事件能体现列宁这一意图的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热那亚会议
              D.洛迦诺会议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5年,国联行政院作出了关于成立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以筹备召开世界裁军大会的决定。经过长达7年的筹备后,世界裁军大会于1932年2月开幕。当时,国际局势已日趋紧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大会意见纷纭。1932年7月通过了一项没有实际裁军内容的决议后,第一阶段会议宣告结束。1933年2月裁军大会重开。当时,希特勒已经取得德国政权,态度强硬,要求拥有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武器,遭到英法拒绝。10月,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和国联,放手大肆扩军。1934年5月29日至6月11日,裁军大会举行一次短期会议,在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宣告结束。丘吉尔说,这次裁军会议是一出“假充正经而又旷日持久的闹剧”。
              --摘编自卢文璞《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裁军大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裁军大会是“假充正经而又旷目持久的闹剧”的理由,并加以简要评价。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
              第10点: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第11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第12点: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
              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
              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条约》在民族问题上所倡导的原则,并分别指出它们倡导这一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这一原则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 6.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下图漫画源于美国《纽约预言者报》,其中高大车夫代表国联,马代表和平,车身写着国际事务,路边竖着结束战争的标牌。

              材料二  必须建立某种形式的国际机构,一旦需要,它就可以使用武力来维护未来国家间的和平……民族主义的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道德——到了极端的地步,如到了排斥和阻碍必要的国际合作政策的地步,那它们就会变得十分危险和极端僵死。上次大战和这次大战之间,民族主义嚣张一时,无法无天。它挫败了一切要执行国际合作和政治行动必不可少的措施的努力,它怂恿和助长独裁者的崛起,并把世界一直推到了目前进行的这场战争。

                  ——美国国务卿赫尔( 1941 年 7 月 23 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美国国务卿赫尔主张建立新的国际机构的原因。(5分)

            • 7. 12、《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
              B.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尖锐
              C.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很快激化起来
              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 8. 《凡尔赛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起挑战。日本于1934年12月宣布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新一轮海军竞赛初露端倪。1935年上半年,随着罗马协定、伦敦声明、斯特莱沙阵线、法苏互助条约的缔结和达成,法国的结盟政采取得了显著成绩,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相当的增强。自感力不从心的英国统治者苦于如何保住自己的海军优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利益,主张在对德让步的前提下,通过谈判的方式与德国达成和解,对希特勒希望两国就海军力量进行谈判的提议倍感庆幸。英国政府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接受德国代表提出的德国海军占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 5%的比例;德国潜水艇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45%,必要时可以达到100%.英国当时的掌权者担心如果错过机会,就“可能得不到比这更好的协定了”。德国海军司令指出:“这项海军协定对德国来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
              一一摘编自梁占军《19 35年英德海军协定的缔结与英法关系》,沈志华编《贺齐世荣先生八十华诞学术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国同德国缔结海军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当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有关和平与安全的远景规划。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凡尔赛达成的和平曾被威尔逊梦想为是整体的和平与持久的和平,其实不然,它是不完全的和平,是一种非常不完美的产物,因为这种和平并不着眼于未来。而且不是出于人道精神而是出于对纯粹物质利益的理性考虑而产生。--茨威格《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众对威尔逊如此狂热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的“和平”为什么是“不完全的和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