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自阿富汗独立开始,苏联就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不断对阿富汗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富汗的代理人。1978-1979年间,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同时阿富汗国内反政府运动的发展使人民民主党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武力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铲除阿明政权。就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党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反对政府推行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并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基地。
              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做出了激烈的反应。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汙圣战者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加强了对圣战者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同时对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谈判持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在苏联的努力下,日内瓦协议终于在1988年4月得以签署。然而,日内瓦协议只解决了苏联撤军问題,战争并没有离开阿富汗。苏联撤军后,苏联和美国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使这场冲突留下了东西方对抗的痕迹。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 2.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西南地区历来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苗、彝、瑶、壮、白等兄弟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和湖南等地。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推行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土司制度,也就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史称土司和土官。土司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官爵名号,虽是皇帝封赐,但实际上具有浓厚的割据性,官位实行世袭制。土官是按照汉族的地方行政制度设立府、州、县,并委派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官虽由朝廷委任,但和土司一样,亦割据一方,世代世袭。随着土司制度的发展,土司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自恃拥有辖地广阔的世袭领地和大批骄兵悍将,根本不愿受朝廷的约束,代表了分裂割据势力,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清初土司叛乱屡有发生。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土归流,胤禛即委派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办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宜。自此,清廷即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按照内地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委派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统治。军事上解除了土司的土兵,清廷另派军队到土司原来的管辖区进行驻扎。经济上由中央政府统一丈量土地,然后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指出元明时期土司制度的特点及设立原因。

              (2)简析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里根入主白宫后,全面调整美国外交政策以遏制苏联的扩张。里根强调“以实力求和平”,美国应“保持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为了增强经济实力,里根上台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使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低速增长,使得美国与苏联的经济实力对比大致保持在3︰2的水平上。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军备,1983年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设想彻底形成对苏的军事优势。里根声明无论与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问题,都应把苏联在全世界的行为考虑在内,然后作出决定。里根为使盟国服从美国的战略需要,十分重视改革与传统盟国的关系。进一步把西欧和日本纳入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战略轨道。在对第三世界政策上,在“热点”地区,美国“广泛支持‘自由战士’对抗苏联支持的侵略”;在非“热点”地区,只要关系到美国切身利益,里根政府不惜直接出兵,打“低烈度战争”。里根把共产主义看作“世界面临的主要危险”,叫嚷“自由民主事业在向前挺进途中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他进而提出美国“要举国一致地致力于援助民主的发展”,并要“各民主国家考虑如何帮助世界上的民主政治运动”。由此美国政府开始了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和平演变的一系列活动。

              ——摘编自刘颖《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第三次战略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政府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本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1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根据张晓唯《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坚持“教育救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 3. (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 1968年 7月 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 1967年 1月 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6分)

            •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苏联日益担心阿富汗形势可能会给苏联本国南部穆斯林人口带来不安因素。实施南下战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勃列日涅夫不希望自身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阿富汗,决意除掉阿明。苏军入侵导致阿富汗有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耗资500亿美元,约6.5万人伤亡。……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认为,出兵阿富汗是“政治冒险”。 ……1980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大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1989年2月,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入侵阿富汗对苏联的影响?

            • 5. 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苏联中程导弹打不到美国,而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可以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莫斯科对利用条约禁止这种导弹极为感兴趣,而华盛顿虽不想签订这种条约,但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经过反复谈判,1987年12月8日,苏美正式签订《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 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 000至5 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中导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谈判中苏联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希望借此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军备竞赛,缓和紧张局势,为国内改革腾出资金和争取和平环境。对于美国来说,里根总统就任美国总统七年,美联邦赤字累计达数千亿美元。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借债导致了美国国债的猛烈增长,达到万亿美元,条约的签署符合美国的利益和需要。

                  联邦德国《世界报》说: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在心理上是一个突破,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就,在军事上只有有限的重要性,而在战略上却是可疑的”。

              ——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最终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报》评论的认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尼克松说:“……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担起保证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以帮助。”
              --尼克松在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被分别称为“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两者推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2)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演变,是否说明美国放弃了霸权政策?分析原因。
            • 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南联盟地处巴尔干地区,与俄关系良好,为了控制巴尔干,缩小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北约认为有必要惩罚一下南联盟。……科索沃是南联盟的一个省。1980年铁托去世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带有分离主义色彩的骚乱频频发生,1998年2月,阿族极端分子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与政府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引发了科索沃危机。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北约与南联盟矛盾激化。

              科索沃问题和谈一再失败,1999年3月24日,未经安理会授权,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以“民主、人权”为借口,把一国内部事务国际化,这大大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气焰,严重威胁到有关国家的稳定。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世界范围内(包括西方国家在内)掀起了反战、反美的抗议活动。

                                             ——摘编自芮立平、闫卫民《科索沃战争影响初析》

              (1)根据材料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影响。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实行“封锁”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占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己下令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

              材料二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人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脸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人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1968年初,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国际背景,概括美苏两国应对该危机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应对危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 10.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吓,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