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包括(  )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 标志着“冷战”开始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国会咨文”中说:“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表明“冷战”的实质是(  )
              A.同盟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对抗
              B.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国企图控制资本主义国家
              D.美国极力维护自由民族利益
            • 3. 杜鲁门曾说:“地缘政治……,它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话来描述国际图景,以此来为即将实行的复杂的遏制战略铺平道路。”这里的“遏制战略”是指(  )
              A.雅尔塔体系
              B.冷战政策
              C.北约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
            • 4. 在某个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了“围堵”、“解放”、“多米诺骨牌”、“威慑”、“遏制”等概念。这些概念出现的时期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一战时期
              C.二战时期
              D.冷战时期
            • 5. 冷战时期,为遏制社会主义、美国在全球范围曾经直接策划反苏反共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公开指责苏联和东欧,说这些国家专门设立办事处机构,为恐怖分子提供便利条件,并帮助训练恐怖分子。材料意在说明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
              A.宗教冲突
              B.民族主义
              C.美苏冷战
              D.经济秩序
            • 6.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
              B.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C.英国的推波助澜
              D.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
            • 7. 1946年9月,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被美国决策层采纳。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这一报告(  )
              A.为美国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B.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C.宣告了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 8. 材料   冷战蔓延至亚洲以后,美国照搬欧洲经验,试图在亚太地区组建一体化的多边军事同盟,但是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55年正式成立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是集体防卫组织,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创建严密的集体安全体系的一个重大进展”,有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英国和美国8个成员国。1960年,老挝右派势力打击左翼力量,国家面临内战的危险,右派力量指责共产党势力入侵老挝,向东南亚条约组织求援。由于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这一防御组织在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在越南战争中,成员国之间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英法等国对该地区的事务漠不关心,其他成员国的离心离德,使得该组织从此一蹶不振,l977年正式宣布解散。
              一般来讲,“一个联盟必然要求有共同利益作为其基础”。但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早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酝酿阶段,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清楚地意识到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一个全面的、以反共为宗旨的集体安全体系是相当困难的。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刘雄《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
              (1)美国倡议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意图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组织“一蹶不振”的原因。
            • 9. 如图为小王整理的《美苏争锋》一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争霸 丘吉尔 古巴
              B.冷战 马歇尔 古巴
              C.军事对抗 肯尼迪 柏林
              D.冷战 丘吉尔 柏林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签《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关银,40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是为“庚子赔款”。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改革教育制度,停科举,废八股;以日本为楷模,鼓励留学;詹天佑、严复、辜鸿铭(1857-1928,生于马来西亚,自幼留学英、法、德等国)等1910年成为第一批留学生进士。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
              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扬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两年内即有960多位学生加盟。发起留日潮的人始料不到的是,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归国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留口潮出现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各是什么。
              材料二: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五十年代都回国工作,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西方学者评论说:苏联50年代向中国提供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苏联转让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成果历史上前所未有。薄一波提示后人:50年代苏
              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不应忘记50-60年代派出的1万8千多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东欧各国学习期间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帮助,与教师、同学建立了诚挚的友情,成为中俄、中欧友好时代的美好佳话载入史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前后我国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的必然性和客观效果。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列为国策。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它有益的文化,向世界开放,加速培养人才成为第一要务。邓小平于1978年6月提出要大量增加留学生的输出。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9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
              达 45万7700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统计之内。
                 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二十年中约50万人出国留学,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成就之一。这第十代留学生,很多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在留学政策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不同时期的留学潮给你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