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条约名称《布列斯特和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时间
              及国家
              1918年3月苏俄同德奥集团成员国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
              主要内容双方立即停战,结束战争状态,使国军队全部复员。俄国承认乌克兰和芬兰为独立国家,放弃对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管辖权。缔约双方互不以武力进行侵略和攻击,也不勾引他国以对付缔约国另一方;缔约国一方如与他国交战,另一方决不支持该第三国;缔约国双方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条约有效期10年。
               在俄国全部军队复员及全面和约签订之后,德军才全部擞出其占领的有关地区。和约批准后双方立即恢复外交关系。《附加秘密议定书》规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立陶宛划归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以纳雷夫河、堆斯杜拉河一线为界;德方承认,属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备注苏俄还与德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贸易协定,予德国赔款60亿马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有在同时签订一项特别议定书,并以之为该条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方属有效。
              --摘编自周启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和约>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苏俄方面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所产生的影响。
            • 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战争如影随形,争取和平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美)谢尔曼等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结合18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分析材料二中汤因比为什么在1914年前会有那样的预期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请从全球化视野分析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 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人教版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二  从棉纺织、机制面粉、机器缫丝等民族工业主要行业的资本增长、生产能力增长、年产量、年利润率,及整个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及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的比较研究来看,1920一1936年间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材料三
              业别
              时间
              1920年1926年
              国资私资合计国资增长%私资增长%合计增长%
              工矿业11414450705648457563404.3188939319.2246502336.4
              交通业555381290767635164891196.91590523.2180796167.3
              商业-2300002300003000-42000082.642300083.9
              金融业232531027001259535878182427.9214430108.8802248536.9
              合计90205390667480882813272801.6839273114.81652546243.6
              --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1)材料一、二对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看法?
              (2)如果材料三是客观的,那么它将对上述哪一方的观点构成挑战?为什么?
              (3)材料三作为研究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可能存在哪些缺陷?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4年之前,欧洲大部分受教育的人都认为,下一代人将会解决他们这一代人不能    解决的一切问题。他们坚信,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到了1919年,当战场的硝烟散尽、坟墓躺满尸体时,欧洲大陆资产阶级信奉的自由主义、议会政治、科学的胜利都显得很荒诞。每日所见没有进步,只有革命和一种有害的虚无主义。
              --[美]菲利浦•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为什么坚信“物质和精神上的进    步是不可避免的”?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每日所见没有进步,只有革命和一种有害的虚无主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    史实加以说明。
            • 5.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致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 6.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 7. 20世纪的开端
              对于现代世界的形成,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然而对于20世纪的开端,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另一种观点认为,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真正的开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 8.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主要的正功能在于其整合和融汇功能,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群体,带来更大规模的发展。……从另一方吸纳了经济、财富和技术发展。……我们能够推断,正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形成了早期的正式法典、官方法庭以及警察体系。同样,也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建立的道路和交通体系、安全守卫体系以及整个国家的警察体系,经济才得到促进,贸易才得以进行,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同生产能力。同时,不同群体之间交换并相互促进宗教和科学思想。
              --[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自由与文明》
              材料二  民族主义的崛起,民主精神的高涨,革命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这些思想上的变动,当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指导的,思想的大变动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大变动起的推动作用,并且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
              --金冲及《甲午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材料三                 1914-1918年英国妇女就业情况表
              行业1914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1918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1918年7月
              金属170000594000925
              化学400001040002039
              纺织8630008270005867
              服装6120005680006876
              木业44000790001532
              皮革23100197100410
              政府机构2000225000347
              --[美]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对战争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作者的分析方法,简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妇女就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 9.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
              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攮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发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垂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突出美苏重围世界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