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 2. 阅读下列《一战中,戴防毒面具的英国士兵》照片,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这一事件最早发生在凡尔登战役中
              B.说明先进武器对一战的结局有着决定作用
              C.表明一战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巨大
              D.英国科学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 3. 《全球通史》说:“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一战”(  )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
            • 4. 《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劣势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军事生产的膨胀
              D.军事战略的失误
            •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但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  )
              ①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无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③英法掌控的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6.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时的演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一次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表面目的及其真实意图。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4-1937年    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11月   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
              1941年9月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
              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底          苏军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1942年1月1日  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6月  美军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召开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5月8日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中美英发表敦
              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分别在日本的
              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二战的影响。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分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 7. 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法国1:28
              德国1:32
              英国1:57
              俄国1:107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 8.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有(  )
              ①自由主义         ②和平主义         ③复仇主义        ④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橥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 Pierson 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英国沙俄法国德国日本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142.6616138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3350174010602903030
              殖民地人口 (万人)393503320555012301920970
              材料二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处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开始和平谈判,虽然有了和平和解的建议,斗争仍然要继续下去,直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回答:
              (1)有人认为,没有威廉二世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观点进行评述。
              (2)对战争的责任问题,材料二中德国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看待一战的性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