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 3.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 4.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1914年8月3日)
                  材料二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
              ……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
              (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
            • 5.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时的演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一次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表面目的及其真实意图。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4-1937年    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11月   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
              1941年9月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
              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底          苏军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1942年1月1日  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6月  美军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召开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5月8日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中美英发表敦
              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分别在日本的
              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二战的影响。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分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 6.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142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341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大   事   记
              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美国参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年8月21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队,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民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条约而大举侵入苏联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五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苏联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胃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提义,是我们底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材料四 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毫无疑问,完全有理由可以遮责193.9年8月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慢犯条约》),在我国该条约的非道德性质得到了单一的议会评价……(但是)就此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因为之前一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著名的绥靖条约,使建立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盈的所有希望全部破灭。况且,当时的苏联外交界完全有理由认为,拒绝德国提出的签署互不俊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
              --2009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3)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有何异同?
              材料五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双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我们体验了失致的病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底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4)针对材料五中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和认识。举一典型事例说明二战后美国并未真正做到“不能走回头路”。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英国沙俄法国德国日本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142.6616138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3350174010602903030
              殖民地人口 (万人)393503320555012301920970
              材料二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处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开始和平谈判,虽然有了和平和解的建议,斗争仍然要继续下去,直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回答:
              (1)有人认为,没有威廉二世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观点进行评述。
              (2)对战争的责任问题,材料二中德国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看待一战的性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