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分)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世事纷纭已极。和会散后,又益以青岛问题,集矢曹、章;继以罢学,牵率罢市。咄咄学生,救国良苦……国中革命之说,暗长潜滋。
              ——根据《严复集》整理
              材料二 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943年1月,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等项特权。1945年6月,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了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百度文库 
              从战略上,中国抗日战争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盟国的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而且迟滞了日军南进太平洋的行动,彻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北攻高加索、中东,南攻澳大利亚、锡兰,在埃及和印度实现东西会师的战略企图
              ——岳思平《中国抗战为世界和平做出历史贡献》
              材料三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宪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所称“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为“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依据,(2分)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归纳“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与国联的规定有何不同?(4分)联合国“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该“中心”在“制止侵略”方面的一个实例。(2分)
            • 2.
              19世纪初英国曾参与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盟。这说明
              A.英国外交政策反复无常B.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C.英法两国有共同的利益D.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
            • 3.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同年,一位非洲的国王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跟我来吧。”最终他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迫使侵略者在和约上签字。这里的“敌人”是指                 (   )
              A.意大利B.法国C.英国D.德国
            • 4.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的巨大伤亡与破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 6.
              民国五年二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力(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赛二国之睚眦,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投入战争,惟恐或后。”这说明   (  )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 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9分)
            • 8.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片反映的著名战役的影响或结果是    (   )
              A.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B.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C.使英国损失惨重,德国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D.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综合力量
            • 9.
              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 10.
              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国人民》中说:“…当敌人全副武装准备背信弃义进攻时,他们却要求我们袖手旁观。他们不让我们坚定忠诚地支援我们的盟友,而我们的盟友正在为维护她的大国地位而斗争。”其中“我们的盟友”是指
              A.英国B.日本   C.法国D.奥匈帝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