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 格 材料二  口过剩是中国近社的一个突征。据统,从清朝隆六年(141)到道二十年(公元140年一百年人口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鸦片战争后,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步趋于解体,大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一步加剧了这一机。
              面对这一象,启超出如能采取技术,充利用力,“虽生增数倍,忧饥哉”福成张与巴西、墨西国订同,订立协议,“其招纳华工孙山指出,方面,“海沿户稠密省份聚之民无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都是“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百万,之众需地以”。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需之者。1918年出版的长蘅的《国人口》,认为“今日之中不能以民为可恃,而应当力求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李永芳国代人口管想述论》
              空格/   关于移民的动,早先的历史学家为对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人口的压力、社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的果。0世叶以来,一些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固然是受到推作用,但是力的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的吸力也相重不能忽。
              据料一和学知识,指出19世纪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及对美国经济。
              概材料的人口管理思结合所学知识,析近人口思想得以发展主要原因。
            • 2.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 3. 材料一:《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代表作。该书认为国家是人民协商的结果,人民有权掌握国家政权,法律是共同意志的表现,人民的主权是不能出卖、让渡和分割的;指出人民的意志是主权者,政府是共同意志的执行者,为了防止行政权以私人的意志篡夺人民的意志,人民必须定期召集大会进行监督。《民约论》思想宣示了一个原则: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国家则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摘编自《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材料二:1762年《民约论》一出版即遭禁止,卢梭被迫逃往瑞士。但他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世界。一个多世纪后,《社会契约论》来到了近代中国,国人从卢梭著作中得到的最大启迪是,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如果罪恶政府限制人民的天赋自由,人民应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这样的政府,恢复其天赋自由。
              --据《<社会契约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协议”所指代的内容,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民约论》的影响。
            • 4. 空//空格 材料一
              【近代社会的主想实践】
              表人物 主张 影响
              斯宾莎 自我保存是人性的本则;民主制是与个人自由最合政;政治的目是由 最早提“政治的目是由,为阶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上认证,对后来西方政治思的发展生了深远影响
              洛克 提社会契约学说,主行君主立,提出分权学说 其分权理论经孟斯鸠改造,发展成为三权理论,对8世美国革和国大命产了重要影响
              卢梭 “天赋人权”、会契“主权在民” 卢梭的思想是在对君专和权授思想的斗争中发起来的,人它当作抗建治,争自由放的强大思想器,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
              材料二 格/18年,在国七月革的冲击下,国掀起了改动高,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伏。1836场以工阶级为主体,以争取议革为中心任务的宪章运动开始,83年人民宪”起,括如下项要求:男子普选,照代表人口比例合理分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代无名投,议会年改选一次。60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后英国通过两次革,至1885本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二次世大前夕,英国实现了全普选。
              根据料一二,指宾诺莎、洛克卢梭的想的共点,并指出其民主政治的建立所产生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合学知识,简述运动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影。
            • 5. 阅读如图表所示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  事  年  表
              1946年 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8年 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
              1967年 欧共体建立
              1970年 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
              1981年 艾滋病被发现
              1982年 美国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
              1993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签定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0年 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根据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 6.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7. 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列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处的三大国联盟是(  )
              A.美国,英国,中国
              B.美国,英国,苏联
              C.美国,苏联,中国
              D.英国,苏联,中国
            • 8. 二战后期,某政治家为保持其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力,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建议世界各国都把武装力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照常服役,另一部分则固定由区域性委员会调遣。该政治家所属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苏联
              C.法国
              D.英国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
              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攮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发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垂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突出美苏重围世界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 10. “领先的欧洲”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欧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权。
              --摘自《全球通史》
              问题:
              (1)1763年至1914年,欧洲是怎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
              (2)1914年以来几十年中,导致西欧衰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正是这些成功,逐渐削弱了西欧在1914年前的世界霸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