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14分)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回答问题:

              ①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和意图。(8分)

              ②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6分)

              ③针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6分)

               

            •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 4.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怜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康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6分)

               

            •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希特勒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恼羞成怒。德国空军于l940年夏对英国的一次“鹰式袭击”,实质上是一次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

              ——阿尔明·冯·隆《失去的世界帝国》

              材料二  英国早就预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从1940年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而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海狮计划”也是仓促而就。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航程远的战略重轰炸机数量极少。护航的战斗机只有梅塞施米特-109还能勉强与英军战斗机对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秀,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

              ——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的背景及德军的战略意图。(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德空战中英国的优势。(6分)

               

            • 6.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6分)

              (2)国际社会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处理分别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影响?(9分)

               

            • 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中译)(1945年8月15日)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天皇对二战的认识。(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6分)

               

            • 8.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要强调指出,我所陈述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脑中的偏见不符。

              此刻,作为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我要陈述我的思考、观察和结论。我相信杜鲁门总统作出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具有压倒其他可能选择的道义上的必要性。

              象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战争。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不是骑士,我们不渴望那种辉煌。

              当我国正在大萧条中挣扎时,日本开始了对邻国的征服——搞什么“大东亚共荣圈”。法西斯总是打着最漂亮的旗号去掩饰最卑鄙的阴谋。

              这种“共荣”是通过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总体战进行的。……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屠杀。这是犯罪。

              ……数千名美国水兵的生命湮灭于仍然沉睡在珍珠港湾底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军舰里。其中的许多士兵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受到突然袭击。战争就这样强加在美国头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随后对盟军战俘的屠杀,驱散了对日军兽性的最后一丝怀疑。即使是在战时,日军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的。巴丹省的死亡进军充满恐怖。……

              美军开进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变得越疯狂。 塞班岛:美军阵亡3000人,其中在最初几个小时就死了1500人。  硫磺岛:美军阵亡6000人,伤21000人。  冲绳岛:美军阵亡12000人,伤38000人。…… “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美国退役空军少将斯文尼国会证词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实用原子弹的原因。(9分)

              (2)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6分)

               

            • 9.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注释: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下跪。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勃兰特之跪”发生的背景。(8分)

              (2)图2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和图1相比,给你什么启示?(7分)

               

            • 10.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一一摘自《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 :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四 :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2分)

              (2)据材料二和三,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2分) 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