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2. “国家初制,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这种政治架构出现于何时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 3. 1960年,毛泽东曾对老舍先生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下属于康熙帝“第二个伟大贡献”的是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亲书“万世师表”   ③恢复开科取士④尊重喇嘛教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4.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 5.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 6. 康熙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康熙帝
              A.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
              B.皇帝集权的专制思想
              C.日理万机的处事能力
              D.中央集权的治国理念
            • 7. 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 8.

              郑成功复台后,令数万军眷、随迁的东南沿海人士与原住民共同赴各地大肆垦荒、耕织,在台湾南部和西部的琅、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这些现象(   )

              A.削弱了清朝对闽粤的控制权
              B.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
              C.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D.彻底驱逐了英国来华殖民者
            • 9.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 10.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以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