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璨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帝范》
              材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贞观政要》
              材料三

              (1)材料一是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于过”的贴切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3)指出材料三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从唐太宗时汉藏友好交往的角度,简要说明材料三“拉萨大昭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史实。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三中“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际上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创了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 3. 本题有A、B两道题,请考生选择一题,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和康熙帝都很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上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所见未有奇才异能。”上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不借才于异代,皆取士于当时。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舍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一位与玄烨有较长接触的耶稣会传教士自晋曾对此有过描写:“在平息一切叛乱及辽阔的帝国实现和平之后,皇帝就立即致力于建立正常秩序,纠正在战争期间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的偏差,制定严明的法律,保证国泰民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是任命德才兼备的、忠诚老实的官吏担任各省要职。这时,皇帝所考虑的,就是如何进行慎重的物色和挑选,以及使被确定的人忠于职守”。
              ​——郭松义《清代皇帝传略》之康熙帝玄烨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人才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治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5分)

              (2) 材料二表明康熙帝选拔省级要职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做法有何重要作用。(3分)

              (3)“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盛世。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才选拔与封建盛世之间的关系。(2分)

            • 6.

              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政策及两种主要方式,简要分析其效果。

              材料二1789年4月30日,在纽约举行了美国第一届总统的授权仪式。图为华盛顿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读誓词,成为开国总统。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华盛顿评价的其中一种意见,结合史实扼要予以展开。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口;于乱耳!”上叹曰:“吾墨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十三年,魏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疏唐太宗。疏中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太宗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魏征死后,有人奏称魏征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给魏征的纪念碑。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大败,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祭祀征,又重立纪念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不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太宗的纳谏行为。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初定官品令,即宣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旧唐书》)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贞观七年七月二十日,废州县市印。(《唐会要》)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曰:“大唐制令,宪章古昔,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陛下近许诸司令史捉公廨本钱,诸司取此色人。号为捉钱令史。不简性识。宁论书艺,但令身能估贩。家足赀财,录牒吏部,使即依补。大率人捉五十贯(五万)已下,四十贯已上,任居市肆,恣其贩易。每月纳利四千,一年凡输五万,送利不违。年满受职。然有国家者,尝笑汉代卖官,今开此路,颇类于彼,在京七十余司,大率司引九人。更一二载后,年别即有六百余人输利受职。……此人习以性成,惯于求利,苟得无耻,莫蹈廉隅,使其居职,从何而可,将来之弊,宜绝本源。”……太宗乃罢捉钱令史,复诏给百官俸。……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摘编自《唐会要》

              材料三 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 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即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就是对富豪家庭定向征收一笔“特别财产税”,以此养官。……唐初吏治为历代最好。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前期推行的商业政策。


              (2)材料一、二反映唐太宗时期的政策推行具有什么特点?据材料二、三分析“公廨钱制度”的利与弊。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摘编自《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