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 1689 年 8 月 27 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 1692 年 3 月 22 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从民族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 3.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 4.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以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5.

              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 (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 7. 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达到巅峰。清朝皇帝大权独揽、勤于政事的个人特点,是君主集权体制能够正常运作和充分发挥效能的基本前提……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影响而全面贯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2康熙帝是17世纪后半叶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要看他比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康熙帝处于“康乾盛世”的开端,未能把握工业革命发展的世界潮流,不足称道;也有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国家的主要贡献,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

              针对上述评价康熙帝的不同观点,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

            • 8.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 9.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 10.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开辟五尺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
              B.与唐朝和亲后正式纳入中央政权
              C.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
              D.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