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四十年,甘肃发生灾害,巡抚喀拜竟隐瞒不报。恰逢康熙巡行边外,得他人禀报,乃将喀拜交九卿严察惩处。九卿议定喀拜应降三级调用,后康熙传旨方改为革职。这表明康熙时期

              A.大臣专权影响到皇权统治
              B.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C.政府重视荒政以稳定社会
              D.地方吏治问题的严重
            • 2. 3、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圣谕十六条”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秩序,以及仁慈、服从、俭约、辛勤工作的美德。康熙又挑选一群满汉大学士,与之精研四书五经。皇帝研读儒家经典、勤练书法的消息被“走漏”给群臣知悉后,群臣盛赞康熙是“圣君”。该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初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的迫切需要
              B.传统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
              C.康熙帝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D.实行文化专制以加强君主权力
            • 3.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 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的言行表明他
              A.非常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根据统治需要调整宗教政策
              C.企图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实际目的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 4.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巩固了雅克萨之战的成果
              B.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 5.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中国与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B.是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一大举措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收回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
            • 6. 1683年康熙皇帝曾作诗云:“岛屿全军入,沧浪一战收。”此诗描述的史实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施琅进军台湾,郑克爽降清
              C.清设台湾府
              D.多伦会盟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9. 1960年,毛泽东曾对老舍先生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下属于康熙帝“第二个伟大贡献”的是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亲书“万世师表”   ③恢复开科取士④尊重喇嘛教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