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康熙元年,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这以后,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康熙帝说得好:“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康熙八年,他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乂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这场公开掠夺民地的暴行,延续多年以后,终于被永久禁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执政初期农业政策的作用。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朝廷和闽浙地方的不少官员主张放弃台湾,守澎湖。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国防上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薄”,经济上亦大有开发的前途。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沿海诸省断难宴然”《遗患后世。……康熙帝最终采纳了施琅的主张,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施琅主张坚守台湾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意义。
            • 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 4.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圈不亏损,是以联愈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 “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夜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县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 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主张,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康熙是如何运用这一主张的。

              (3) 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康熙以宽仁治人,晚年勤躯已倦,吏治十分腐败。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三成以上,几乎到了“人人顽劣无耻,个个面目可憎”的地步。雍正“以义正之”,冷面冷心,痛加整顿,这就得罪了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欠亏空,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安插密探巡访民情官隐,建立密折专奏制度,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官绅地主的钱袋子,触了“官怒”。文字狱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江天一《“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材料二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
              (1) 根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施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经济措施。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与康乾盛世的关系。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诗三首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摘自张玉书、张英等《御制诗集》

              材料二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并从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


              (2)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 8.

              (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康熙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 1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帝,娃爱新觉罗、名玄烨、8岁即位(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位61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

                 康熙帝一生不仅勤苦治国,而且刻苦读书。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曾对其侍讲学士(给皇帝讲学的老师)高士奇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8岁当皇帝),辄以学庸(指《大学》《中庸》训诂(古文献释义)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既已贯通,乃读《尚书》,于典谟(计谋、策略)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康熙帝一生刻苦读书,不仅精通中国古代各学科知识,同时还学习西方近代的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井把所学知识付诸于治国实践中,励精图治。开创了清朝的盛世局面。

              ——选编自《读一点清史》

              (1)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读书的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熙皇帝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