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

            • 2.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146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封建领主之间相互攻伐,斗争异常激烈。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封建诸侯纷纷与明朝开展贸易。但明朝只允许十年进行一次贸易,而且限定数量,并须带通行证。封建主贸易不成,便武装走私和抢劫掠夺,这样倭寇泛滥起来。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与倭寇和海盗勾结,使得倭寇的侵扰更加猖獗。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发挥出了杰出的军事智慧。针对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的特点,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根据“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的思想,戚继光发明了戚氏军刀和狼筅,并创造了“虎蹲炮”,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针对当时兵士大多怯弱的弊病,戚继光十分强调“练胆气”,认为只有练好胆气,士兵遇大敌才不致溃散,才能英勇杀敌。同时,他特别重视兵丁的武艺训练,要求部队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并定期组织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和个人的升迁、赏罚紧密相连。顺应火器广泛使用的趋势,戚继光还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以营哨制取代卫所制,战斗编成的小型化与指挥体系的集约化,为战斗力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条件。经过大小80余战,历时十余年,戚继光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的强军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3. 23、(10分)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富之数(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的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事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佐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然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免除)三年徭役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备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8分)

            •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经,又名郑锦,字元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子,曾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康熙六至八年(1667~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议未成。康熙二十年(1667~1669年)郑经病卒。

              (1)根据材料,概括郑经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的重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经在台湾的活动进行评价。(7分)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 1689 年 8 月 27 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 1692 年 3 月 22 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从民族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