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一一《史记·秦始皇本人纪》

              材料二

               


              表情坚定自信,从容自然的秦俑                  一号兵马俑坑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五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充分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磅礴气势。就其政治功绩而言,列出三项足以体现其磅礴气势的事迹。

              (3)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4)材料五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 2.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印度“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3.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许多人物在此过程中为维护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表格中所列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的理由及史实。

              人物

              理由及史实


              秦始皇

              (4分)

              汉武帝刘彻

              (4分)


              宋太祖赵匡胤


               (4分)

              (2)宋太祖在解决地方分权的同时,也使北宋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试加以论证。(9分)

              (3)要想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你会怎么做?(4分)

            • 4.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回答:

              (2)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8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意思是:秦朝就随之灭亡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图空《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请回答: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的基本态度和依据。(6分)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3分)

            • 6.

               古埃及和古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成就了各自灿烂而独特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跨国直播胡夫金字塔考古行动。在演播厅中,两位特约嘉宾对现场的探险进行评说,并且对这一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进行对比。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赢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简述材料一中“金字塔”的含义及得名的原因。“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指的是哪项世界文化遗产?并概述“地上最伟大的建筑和我国地下最壮观的宫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同依据。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你赞同秦始皇实行“极权政治”吗?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7.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四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地方管理上采纳了什么措施?(2分)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4分)

            • 8. (12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国家利益一向是政治人物孜孜以求的历史作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三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请回答:

              (1)如果将材料一的四位政治人物归为一类,则其最恰当的归类依据是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以上类别(或视角)下,四位历史人物所作的历史贡献。(4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是什么?(3分)

            • 9. 货币与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经济社会整体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凭借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他力主强化美元地位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怀特计划”成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蓝本。

              ——摘编自《美国史新编》

              材料三  欧元七种面值的纸币,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分别表现出了欧洲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代表了七个不同时期的欧洲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欧元图案中门窗和桥的象征意义,并简析欧元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

            • 10. (31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16分)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