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 2. 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这说明康熙(  )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
              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
              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
              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 3.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经,又名郑锦,字元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子,曾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康熙六至八年(1667~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议未成。康熙二十年(1667~1669年)郑经病卒。

              (1)根据材料,概括郑经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的重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经在台湾的活动进行评价。(7分)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6. “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是     
              [     ]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肢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表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唐太宗的思想与孔子政治主张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年阿官民比例1:2.05万,官员少而精,投入少,产出多。在机构协调方面,唐代为解决三省之间因为纷争而引起的事久不绝,特将门下省的议事机构政事堂作为协调三省的部门。政事堂制度建立后,皇帝的命令也必须经政事堂宰相们议决、通过、加印方能生效,皇帝不经政事堂而直接法令,是违制行为,下属机构有权不承认、不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因独断专政而作出错误决策。它的出现,既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又避免扯皮、冲突现象的发生……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1934年12月1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行政效率研究会正式成立,旨在增进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效率,该会正式成立后,工作积极进行,范围逐渐扩大,引起各界的关注,舆论界对其多予肯定并寄以厚望。……行政效率研究会通过调查研究,就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及其运作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改善的途径与方法,供有关当局参考,如果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和国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够择善而从,当可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在国民党派系纷争、人治高于法治的情况下,即使从纯技术层面来进行行政改革仍不可避免触动某些利益群体而招致重重阻碍,敷衍塞责、徒托空言的现象比比皆是。行政效率与政制关系密切,而政制的改革必然牵涉党派与政争,尤为重要的是,在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大概正是南京国民政房虽倡导行政效率运动仍不免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孙宏云《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行政效率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