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407年,拜苏格拉底为师。
              公元前399年,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型,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游学生涯。
              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求学国;在此期间,完成《理想国》。
              公元前347年,病逝。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拆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材料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首先是一种变形的君主制度,但要求的是具有哲学智慧的“哲学王”,颇类似于中国的“明君”,或者更类似于孔子所遵从的三代。他对于民主制度是反对的。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制度是带有专制性的,不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为益。难怪有学者抨击《理想国》有严重的法西斯倾向。
              一一黄也卓《<理想国>阅读札记》
              (1)概括材料二中柏拉图的主张。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政治制度?(7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子曰:“有教无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以求之者也。”
              ――孔子《论语 卫灵公》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
              (2)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孔子尊为“圣人”,而新文化运动却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孔子?(8分)
            • 3.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道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8分)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请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 4.
              (19分)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9分)
              材料二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一一《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4分)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
            •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6分)
              要求: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限80—100字;③表述成文。
            • 7.
              (11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两位哲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汉城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成立
              (1)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分)
              材料二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4分)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1分)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1分)体现了什么精神?(1分)
              (4)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或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2分)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 9.
              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材料二: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柏拉图学园的特点。(3分)
              (2)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4)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2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得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 柏拉图
              材料二: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
              ──-- 柏拉图
              材料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指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试举例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