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3.

              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 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 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4.

              宗教政策是封建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  在蒙藏两大民族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藏传佛教,康熙皇帝更多地是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册封名号,赏赐钱财,维持上层僧侣的政治经济特权,来抬高他们的地位。   

                                              ——孙丽华《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熙帝为加强对内外蒙古的控制而采取的宗教举措。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考虑,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鉴于此,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在他统治期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张新国《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 9. 33、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四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和材料一的联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于燕京,宗社不守……”

                                                                      ——康熙《过金陵论》

                   后世亦有无大失德而损覆其家国者,如明之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外言路者变易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康熙《讲筵绪论》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康熙帝在阐述什么问题?他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材料)。(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杰出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看法。(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