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 2.

              传统廉政制度生成演进的轨迹,与中国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宏观线索是重合相契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廉政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材料二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

              ——《中国法制史》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草木子》证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祖训所谓革前无姑息之政,治旧欲污染之徒。

              ——赵翼《廿二史札礼》

              (2)依据材料二,概述朱元璋为惩治贪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孙中山的官吏当受人民监督制裁的思想是我国监察思想史上一个大飞跃,他力主监察权和监察机关要独立,在整个政府中,无一人独立于权力制衡机制之外,就连政府首脑和行使监察权的监察机关也包括在内。孙中山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孙中山的治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材料中反映孙中山反腐的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主张的?



              材料四“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4)毛泽东在材料四的报告中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其必要性是什么?

            • 3.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5.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国内政策的一切主要原则都包括在他小小的对开本的法令手册中,其中有极少数是关于延长已到期的法案,其他的是根据个人或地方的请求而制定的。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巩固革命成果。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任总统任期结束时急流勇退,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材料三 华盛顿是美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与拿破仑采取的举措有何相同之处。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于当“国王”或“皇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做法?华盛顿为美国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3)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试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 6. 【加试题】材料一: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濡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3分)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7分)

            • 7. 中国近代遭受了许多苦难,但凭着人民的奋起抗争,中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于多年的艰辛探索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二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哪些新认识?并分析这些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综合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变化,谈点你的认识。 

            • 8.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一一《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

              一一卢梭

              (2)材料二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三 孙中山手书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4)从总体上来看,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9.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发奋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魏源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是什么?

              (2)地主阶级洋务派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是什么?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怎样的革命纲领?后来,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终于确定了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一目标是什么?

              (5)中国无产阶级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 10. 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B.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无共同利益可言
              C.康粱极力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
              D.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加入革命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