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的国外学者认为,只把孙中山描绘成民族主义者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他的个性,孙非常自信他能利用列强,在孙看来,在寻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之作些交易,将可能较快地实现他的奋斗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为孙中山提供了利用的可能。列强矛盾此时的加剧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是由于
              A.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孙中山成功制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疯狂扩张
            •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
              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质上遵循了拒接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西方人在17世纪中叶全部被驱逐。这一拒绝主义立场由于日本1854年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的压下被迫开放门户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全力学习西方而告终。
              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现代化和西方化必须相互加强,而且必须相辅相成。这一方法以19世纪末一些日本和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论点为典型,他们认为,为了实现现代化,他们的社会必须放弃其传统语言,而采用英语作为国语。
              第三种是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在中国的晚清时期,人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日本,口号是“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一种或几种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13日孙中山写给宋教仁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谋划之“计划”有无实现?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8分)
            • 5.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导致协约国一方对其宣战。1918.10. 土耳其战败投降,“他们既然来了,就得离开”,,凯末尔如是说“革命拉开序幕”。
              材料二 凯末尔在1923年的一次演说中表明“至今,我们军队所取得的胜利不能认为已使国家得到真正的拯救,还应为取得科学,经济的胜利而准备。”之后《经济公约》在伊兹密尔举行的经济大会通过。
              材料三 “凯末尔革命后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强调‘世俗主义’,主张否定宗教教法、废除宗教法院。在经济方面,借鉴苏俄,以‘国家主义’为主导,在1933年-1942年,进行了两次五年计划。”
              “改革在称谓方面也有体现,由原来体现封建等级的‘帕沙’,改为贝依(先生),贝扬(女士)……”
              “允许女子除去面纱,男女同校,给予女子以选举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改革的影响。
            • 7.
              该图是20世纪30年代印度国大党使用的党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国大党是以纺织工人为主体的政党
              ②国大党提出实现经济自主促进印度独立
              ③甘地“回到纺车去”的口号为国大党接受
              ④在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后制定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 8.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犯上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所指 “维新党”的代表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 9.
              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在案”。以上材料涵盖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①成立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⑤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⑤
            • 10.
              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同期欧洲1848年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斗争的手段B.斗争的目标
              C.领导的阶级D.斗争的结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