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
              D.开放内陆城市
            • 2.

              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在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B.小王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李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区创业?”
            • 3.

              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 4.

              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一般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相当的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A.戊戌变法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5.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 (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6.

              (13分)“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 7.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中国的对外开放“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

              材料二:浦东位于上海,是在黄浦江的东侧、长江口以南、川杨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但在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在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三:到2010年,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浦东,135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入驻浦东,近600家金融机构在浦东发展业务,形成了世界单个城市里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大飞机、迪斯尼等特大型项目先后落地浦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浦乐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加。

              ——201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90年代看浦东”?(4分)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开发和开放的历史意义。(6分)

               

            • 10.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座落在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地方。我国宣布开发开放这一地区是为了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④重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