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中外历史人】
              材料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863年(同治2年)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71年(同治10年)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同治11年)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80年(光绪6年)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9年(光绪15年)
              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5年(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24年)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光绪27年)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展开上述活动的背景。(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暴力的信仰不仅圣人应当采用,就是一般普通人也应当采用。非暴力是人类的法则,正如暴力是野兽的法则一样。
              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强大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
              ——甘地言论(转引自《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
              【材料二】  1919年3月的《罗拉特法案》准许政府不经审判就能拘押宣传鼓动者,授权法官不用陪审团即可判案。甘地组织了一次消极抵抗和不合作运动,来进行回击。在随后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将军戴尔制造了1919年4月13日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血案”。
              1920年9月,他们(甘地)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1922年2月4日,动乱达到了顶点,当时,起义的农民进攻了乔里乔拉地方警察局,杀死了22名警察。大为震惊的甘地立即命令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
              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徐友珍《甘地传》
              请回答:
              (1)最能体现甘地思想的是哪则材料?简述理由。(2分)
              (2)哪则材料是对甘地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甘地的?(2分)
              (3)如果要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上述材料中哪些更有帮助?为什么?(2分)
              (4)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其主要事迹。(4分)
            • 3.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是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7年,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所领导的印度大起义仅在勒克瑙地区就集中近20万起义军,但仍在英国迅速调集的装备精良的殖民军队镇压下宣告失败。此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不断加强,以英军和雇佣军组成的驻印军力一度超越英国正规军总量。
              —— 互动•百科
              材料二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甘地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非暴力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在印度的实践结果。(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甘地的遗产”的现实影响。(2分)
            • 4.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 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2分)为什么?(6分)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11分)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6分)
              (2)材料二对甘地的评价如何?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甘地及主张的新认识。(4分)
            • 7.
              在(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10分)
            • 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1898年)
              材料二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张之洞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信(1901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的变化。(9分)
              (2)分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 9.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恶对抗恶,亦非以善对抗恶——在甘地看来,过激的“对抗”本身就不是善的——而是以善消融、驯化恶。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
              材料二  (当1939年纳粹的狼烟已经在世界燃起的时候,甘地曾在9月间致函希特勒,信中说:)事关重大,我必须向您呼吁。我完全清楚,您是世界上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难道必须真的付出这种代价吗?难道您不愿倾听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曾经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人的和平呼声吗?
              ——瓦尔特•莱佛《印度与德国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在印度解放斗争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精髓的指引下,甘地领导了哪一政治运动?结果如何?(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向希特勒发出了怎样的呼吁?结果如何?对甘地的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 10.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一一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一一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一一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券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一一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