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
              A.重在揭示历史的规律
              B.应经过反复验证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D.应充分解读史料
            • 2.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3.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概括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罗荣渠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 4.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 5. 学者杨奎松曾说:“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这是说(  )
              A.历史研究是察觉未知的秘密
              B.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是拼接历史与现实
              D.历史研究是追索历史原因
            • 6.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 7.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良史者”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  )
              A.注意不同时期的差异性
              B.研究不同时期的共同性
              C.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历史
              D.按是否开放来研究历史
            • 9. 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
              A.
              B.
              C.
              D.
            • 10.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注重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