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大禹死后,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很多史学家对此加以肯定,最主要的依据是(  )
              A.王位继承有了固定方法,有利社会稳定
              B.“公天下”代替“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C.这种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产物
              D.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较明显的理性成分
            • 2. “(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宜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 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由此可见,作者(  )
              A.倡导文明史观
              B.倡导全球史观
              C.重视国别史的研究
              D.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 3.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
              A.农耕文明的演进
              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西学东渐的深入
            • 4.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 5. 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未能跨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门槛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太多:中国人力成本低,几乎能够承担缺乏畜力的经济所需要的全部工作;而人口过多给中国的生活造成了重压,使之处在保守政府的严格管理下静止不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力资源太过丰富,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某校学生就这一观点提出以下看法,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
              A.没有指出儒家思想对科技的不利影响,不可信
              B.作为20世纪“史学大帝”,布罗代尔的观点值得信服
              C.从人力资源角度来分析,其视角值得参考
              D.已经对“李约瑟难题”作出了十分充分的解答
            • 6. 三位同学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甲同学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同学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同学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同学立论可靠
              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同学认识准确
              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同学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同学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 7. 探索历史的奥秘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 8. 1908年,刘师培《<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革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指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9. 有关历史发展之动力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  )
              A.地理环境制约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B.杰出人物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C.决定历史走向和发展的是“合力”
              D.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加速度”
            • 10.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2分)古代齐国却表现迥异,据材料一归纳其发展经济的表现。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材料三 《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0/40

            进入组卷